在创造力决定人生价值的时代,想象力的培养,受到父母的关注。
“人类失去联想,世界将会怎样?”在妈妈小时候,这是一句经典的电视广告,标志着联想公司把中国带入了数字化时代。
想象力与创造力,是数字化时代的标志,从PC与互联网、到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,以及幼儿期的人工智能与物联网,同时伴随着传统制造业与商业的没落,都让父母对“创造”印象深刻。
作为中美育儿交流的本期话题,我们与美国的教育同仁、父母们,谈论了孩子想象力培养的话题,在此与大家分享。
通过蒙台梭利教室的观察,孩子想象的方式很多,归纳起来,主要有几种:
1、模拟现实:孩子拿起小积木,放在耳边:“喂,妈妈吗?哦,再见!”此刻,积木幻化成了手机,孩子沉浸在打电话的虚拟场景里。
2、联想:“这种颜色黑黑的,跟奥里奥一样!”孩子从绘画的颜色,关联想象,想到了自己爱吃的奥利奥饼干。
3、通感:孩子看到巧克力的图片,禁不住拿起来,去闻:“好甜好香啊!”实际上,这只是图片,没有任何气味与味道,但孩子的感官经验产生了通感,其他感官受到刺激,不由产生了分泌,仿佛真的品尝到一样。
4、思索:“海豚在海里喝不喝水?”“企鹅为什么不会飞”,在孩子生活观察不到的地方,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,展开想象与探究,希望找到答案。
5、创想:当孩子面对许多工作材料,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创设,把粉红塔木块堆积在一起,创造出一座“塔”,把棕色梯木块排成“楼梯”,材料的关联组合,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,投射出孩子的创造力。
想象与记忆、潜意识等交织起来,形成孩子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。
孩子的想象力,主要来自于生活经验,而非书本知识。
在美国,学校注重于实验,通过动手,进行亲身体验,发现事物的各种状况与属性,从而获得知识。在家里,父母也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养成,应属于孩子自身的事情,鼓励孩子自己去做,孩子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在做事情中,情况往往是不可控的,“说起来容易,而做起来难”,事情因人、因时、因材料而变化,并不是恒定的,因此,孩子在做事中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并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从而在过程中总结归纳出“自己的”经验。别人的经验,放在别人身上管用,可能放在自己身上,就不管用,这是很常见的人生道理。
解决问题,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,需要不停地猜测与联想;当孩子出于好奇、以及按照自己喜好与理解,去创造性地做事,创想由此产生。
在中国,学校注重于知识灌输,有实验室,但是形同虚设,因为背答案更能考好试,对于有成绩考核指标的老师,让孩子做实验则是一种时间浪费。这种观念延伸到家庭,父母也是希望孩子多读书,学习书本上的知识;或者把自己的知识,尽量传给孩子。
书本上都是固定的知识,孩子们被禁锢在前人的知识中,并以前人知识的复制程度做为考核,而荒废了孩子自身对世界的体验能力与创想能力。从小到大,20多年下来,习惯成自然,中国的孩子,只会读书,不会创想了;出社会,只会copy,不会创造了。
美国是创造力的大国,中国是复制力的大国,从商业、以及文化上,这种差别都展现无疑。
孩子的想象力,无法被“教”出来,只能被“育”出来。
父母们经常抱怨:“我都想尽办法教孩子了,总是教不好!”“我给孩子编故事,基本都没想象力了!”这种状况,通常是父母想把自己的东西,教给孩子;有的是直接教知识,是给孩子“鱼”;而有的教方法,想给孩子“渔”。
“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”,在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上,“授之以渔”也未必可取,因为,你教给孩子捕鱼的方法,只是你的,非常局限;尤其当孩子试图用不同的方法“捕鱼”,大人往往阻止,因为在大人的经验里,孩子跑偏了。这样的文化传统,使中国农耕社会历史悠久,一代传一代,直到近现代才被西方国家打破。
孩子的想象力,是在自由思考的环境中产生的,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引发的,是充分调动他的各种感觉器官所达成的,并在人际相互交流中启示的。
蒙台梭利教育,是这样养育孩子的想象力的:
1、让老师与父母,根据孩子的兴趣,提供丰富的教具材料;
2、给孩子自由宽松的空间,持久的时间,让孩子尽兴地去做事;
3、当孩子尽兴做事时,他的各种感官都被打开了,处于最佳的状态;
4、当孩子按照自己想法做事时,大人不必插嘴,并且不轻易伸手,“管住自己的嘴和手”,因为,孩子需要自己去摸索,并且不希望你中途打断;
5、当孩子需要你参与、或者帮助时,你才出场,然而,孩子仍然是主角,切忌喧宾夺主。
孩子的想象力,不是天生的;也不是大人教出来的;而是依靠他自己的体验获得的。生活经验越丰富的孩子,想象能力也越丰富。
对于中国的父母,在孩子想象力培养上,最要注意的是“放手”,当你放手了,孩子想象的翅膀,就能自由放飞了。